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學生時代的公車月票

學生時代的公車月票

     早 期的台北市公共汽車滿好玩的,你要買票,到處都有售票亭非常方便。亭子大概 一公尺半見方吧,跟我們現在路邊看到的警衛亭差不多,不過以前是木造的橫著一片片搭上去的,漆的跟公車一樣的黃顏色。老闆還兼賣報紙、雜誌、香煙、口香糖 等東西,裡裡外外掛的琳瑯滿目,你要買東西低著頭從小窗口買根本看不到人,還不如多走一步繞到亭子後面見著老闆說話比較實在。
    普通票薄薄的一張紙,剪得亂七八糟的應該是售票亭的傑作,不怎麼工整,看一下怎麼回事。上車就遞給車掌小姐,她會撕成兩半後分開來擺在她專用的包包裡,通常票根是不會交還給乘客的,所以常聽到車掌吃票的弊端。
至於從哪個時期坐公車要分段就忘了,留下一張越區證明單作為見證。


      月票更有趣了,它上面有六十個正正方方的格子,上車就讓車掌小姐剪一格,後門上前門下。這月票上面沒有金額,印象裡學生票應該是三十元一張。另外一張軍警票是二十四元,真是優惠。
       那個年代公車沒有冷氣,沒有兩兩相靠的座椅,就是二排長排椅一路從頭到尾,簡單的海綿座墊。司機加油、剎車、轉彎,人就得跟著搖頭晃腦的或甚至跌落地板, 站著的也不好受,那把手是沒固定會溜的哦,沒抓穩可是會人仰馬翻的喔。那個年代沒有自動門,司機管前門,車掌管後門,司機得聽車掌吹的哨子,或乘客拉著掛 在車子裡二邊的繩子,你拉多久它就鈴多久。就這麼一路搖搖晃晃乒乒乓乓到下車。民國五十三年剛到台北讀書搭的公車更絕,坐的還是長木條椅子,那屁股有多難 過就有多難過,雙手可要拉著坐著的木條才不會摔跤的。
    當年在初中上博物課(初中的物理及化學合併的課程)說什麼叫飽和,他比喻說就像我們在公車後車門擠上一個前車門就被擠下一個,就叫飽和。當年公車人擠人就是這樣子的啦。
     我手頭上留的三張剛好代表三個時期:第一張是大同中學畢業的最後一張(民國五十六年),第二張是台北工專的最後一張(民國六十一年),第三張是預官到政戰學接受校分科教育時申請的公車票,它是大南光華的採橫式設計,一邊三十格,與台北市公車的格調完全不同。上面貼的照片說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十月八號報到,九號剃小平頭再照相,好不容易在南部留長的大平頭一夕變色。十號放假回家,鐵定沒好臉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