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便當/記得小時候之四
記得小時候,家裡的經濟非常拮据,媽媽去做工一天大概只有九塊錢,住的地方是蓋在鎮農會碾米工廠與麻袋倉庫之間的違章建築,雖然沒有東門日式房子的寬敞舒適及良好的採光,講起來還算不錯啦,是磚房吔,聽說也是動用到人事關係的呢。房子因陋就簡,沒有像樣的隔間,沒有華麗的裝潢,遮風擋雨完全OK,只是偶而碰過幾次颱風會把屋頂上的瓦片風度翩翩得掀起讓它在狂風中飛舞,驟雨歇也不歇地打在你的床上無法入眠而已。它沒有門牌,大家都用的同一個號碼──民族路76號之一。房子裡的傢俱,是現在人頗為喜歡的鄉土風,櫃子、桌椅、床鋪等看得到的都是竹子做的,有錢人家才用木製傢俱,我們可沒辦法,這些傢俱最妙的是接縫、到處都是空隙,有一年我們的衣櫥裡還發現老鼠媽媽生了一窩小寶寶,後來被三哥用火扦活活戮死。家裡唯一最現化的設備就是電燈了,有些人家用電算盏數,我們家算度數。
那房子我們一直住到我在當兵的時候才搬到現在的廈門街上,廈門街我只住了幾個月就去上班了,從此再也沒正式落過腳。
前兩年,我特別帶女兒去那老地方回顧一下兒時的住居,房子早就沒了,倒是那日據時代就有的倉庫還沒拆除,牆上還留著我靠著牆邊學騎腳踏車,車把磨擦的痕跡,讓我有幸指給女兒看一看。
那時候家裡沒有大灶,只用手提式的火爐,要煮飯都要生火,我們沒有用普通黑煤炭,用的是買來的焦炭,比較沒黑煙,太難了我還沒這本事。媽媽平常出去做工,中午不常回來,那時候小學一二三年級好像都只讀半天,放學回來中午都要自己打點。
其實媽媽也有她的法寶,早上就先把中餐的飯菜煮好再去做工。飯先煮好,再把菜盤放在鍋子裡,其次再用一張報紙包好,當然要報紙,鍋底可是一層厚厚的煤灰呢,再用棉被緊緊裹起來,我記得還有用繩子綁著,免得散開來,擺在床上等我們回來就有得吃。說起來談不上熱騰騰,只是不冷而已,絕對不豐盛,但寒酸不是我慣用的字眼。後來我倒學會拿熱水瓶倒一開水再加點醬油,好一碗近乎熱騰騰的湯啊。啊,我的保溫中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